四個月的蛻變,以時光為證
新叙事内容産業學院聯合詹瑞文團隊打造的表演大師工作坊,不知不覺已走過四個月。這場以 “快樂學習、實踐育人” 為方向的探索裡,同學們一步步成長,紮實完成所有學習内容,用一場精彩的彙報演出,為這段旅程畫上了圓滿的句号。

回顧這四個月,同學們在表演的世界裡收獲了清晰可見的進步,校企攜手培養人才的探索也有了真切的成果。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回望這段成長的軌迹,感受青春在舞台上綻放的力量。
01 在練習裡紮根,讓表演走進日常
4月15日的第一堂課,是一場充滿驚喜的 “相遇”。教室裡,老師們帶着 “Pleasure(快樂)、Imagination(想象)、Play(遊戲)” 的理念,用一場别開生面的破冰活動拉開序幕 —— 同學們在 “聽指令做動作” 的歡笑聲中打破拘謹,在 “漫步在課室裡” 的練習中釋放想象力。那一天,大家第一次意識到:表演不是遙不可及的 “專業技能”,而是從放松身體、傾聽彼此開始的日常。

接下來的基礎訓練階段,課堂成了 “能力打磨場”。用節奏訓練打破拘謹,用即興表演激活創造力:同學們在 “情緒傳遞” 遊戲裡練反應,在 “無實物模拟” 中打磨觀察力,在老師們循循善誘的叮囑裡摳每個眼神的弧度。 課堂上,随時随地表演成了常态 —— 有人能對着空氣演完一整段獨白,有人在 “行走訓練” 裡從僵硬到自然,連腹式呼吸都成了調節情緒的日常技能。那時的他們或許還帶着 “我不行” 的忐忑,但 160 課時的第一筆,已悄悄為 “自信” 埋下伏筆。

從課堂到排練場,讓創意落地生根
随着課程深入,“劇本創作與角色打磨” 成了核心任務。師生圍坐讨論主題時,有人提出 “不如聚焦‘當代大學生的快樂與迷茫’”,立刻引發共鳴 ——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聊起 “内卷時的焦慮”“獨處時的思考”,最終确定以 “尋找自我與快樂本質” 為主線,構思出四個極具反差的角色:執着于 “武力” 的拳王、渴望愛的新娘子、财富自由的大老闆、困于标簽的武打巨星。

為讓角色更貼近生活,同學們從日常觀察中汲取靈感,提議給角色加入 “校園生活的印記”,讓他們在回憶裡穿插校園趣事,建議在台詞裡融入年輕人的熟悉的梗,讓觀衆更有共鳴。 選角環節,大家更看重 “角色與自身特質的契合度”,有人主動推薦 “他平時做事較真,或許能演好拳王的執着”,有人嘗試挑戰 “我想試試和自己性格反差大的角色,看看能不能突破”。排練室裡,初稿劇本上寫滿了修改批注,從情節銜接的順暢度到角色語氣的細微調整,每一處改動都凝聚着 “讓故事更有共鳴” 的用心。

劇場裡的沖刺,讓細節成就完美
臨近演出的日子,劇場成了 “沖刺戰場”。燈光、音效、道具的加入,讓排練節奏驟然加快。走位要卡着追光軌迹,台詞得踩着音樂節點,連服裝褶皺角度都要呼應角色情緒。同學們抱着劇本在側幕條反複順詞,和技術團隊磨合到深夜是常态。 為了一個銜接自然的轉身,大家對着舞台标記線練到腿酸,為了燈光與情緒的精準配合,反複調整上場時機,直到 “追光亮起時,角色的眼神剛好到位”。後台裡,互相整理衣領、遞水擦汗的默契,早已超越了 “同學” 的定義 —— 這份在高壓下的并肩作戰,讓 “團隊” 二字有了更生動的注解。

四個月、160課時,足以讓内向的同學在舞台上舒展綻放,讓零基礎的“小白”讀懂角色細節裡的靈魂。這段旅程,既是探索産教融合、創新實踐教學的一次生動嘗試,更借“玩中學”的理念,讓同學們在表達力、協作力與團隊凝聚力上有了實實在在的成長,為人文藝術教育寫下了鮮活注腳。 如今演出圓滿謝幕,那些在排練室裡攢下的勇氣、舞台上亮起的自信,早已成了同學們心裡的光。這樣的探索,藏着教育最本真的溫度,也讓我們對未來的更多可能,滿懷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