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資源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院資源 -> 正文

本科生學習文學的課外閱讀書目(一)

2014年10月31日  

本科生學習文學的課外閱讀書目(一)


王國維:《人間詞話》,有多種出版社的版本

作者是近現代第一流的國學大師,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學養,又是較早借鑒和運用西方學理研究學術的一位先行者。本書對詞的讨論既有中國傳統詩話中常見的那種靈感,又避免了一般詩話偏重直覺表現和感受描述,缺少落在實處分析的弊病。澄清了許多中國傳統文論、詩論中說的含含糊糊的東西,如靈感、意境、境界等等問題。


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的關系》,見《而已集》或多種“魯迅文集”、“魯迅全集”

一篇從社會學和文化角度研讨文學和文學史的論文。說是論文,其實是一篇講演,所以行文保留了口語的特點,娓娓道來,如叙家常,幽默風趣。雖然也是旁征博引,但決沒有讓人受不了的學究氣。作者把魏晉時代的文學、文風、為人處世的特點,與那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生活方式乃至種種習俗聯系起來考察,對魏晉文學和魏晉文人作了别開生面的闡釋,也讓讀者領略了與那種劍拔弩張式的社會批評完全不同的另一種類型的社會批評。


朱光潛:《詩論》,三聯書店,1984

這個單行本對詩歌的諧隐、情趣與意象、節奏(包括聲、頓、韻)、詩畫異質等關于詩歌形式特征的問題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并以其建構的詩論對中西詩歌進行了分析評論。三聯書店84年的重印本收入了作者寫于30年代的兩篇重要文章:《中西詩在情趣上的比較》和《替詩的音律辯護》。前者是比較文學研究的經典,後者強調聲調對詩歌意象、音樂和情趣的傳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能頌讀是欣賞詩的要務”。


宗白華:《美學散步》,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


錢鐘書:《七綴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集中收有《中國詩與中國畫》、《讀〈拉奧孔〉》、《通感》、《詩可以怨》等重要論文。作者的《談藝錄》和《管錐編》,素有博大精深之名,但是這兩部知識含量巨大的著作卻是用文言寫的,使不少青年學子望而生畏。其實作者的白話論文也寫得很漂亮,生動、流暢、幽默、博學,上述幾篇就是證明。不僅如此,這幾篇論文還是運用比較方法進行文學批評的範本(語言藝術和造型藝術的比較,中西文化與文論的比較,等等),是學習比較文學不可遺漏的文本。


錢鐘書:《宋詩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推薦這本詩歌選集,意不在詩而在作者對詩的注釋。當年胡适讀到這個選本時曾說,詩選的不好,但是注寫的不錯。詩選的不太理想是因為那個時代(本書選編于1958年)強調政治标準第一,所以那些雖有鮮明的宋詩藝術特點,但思想意義卻不合當時要求的作家和作品,就選的不多甚至沒有選。本書的許多注釋,包括前言和對每位詩人的介紹與評價,都可以作為文學批評的小論文來讀。其中不僅有關于詩、詩人和文學史問題的精辟見解,而且還作了許多細緻精當的語言分析,從中能夠學到不少讀解文學作品和分析文學語言的方法與技巧。


錢谷融:《〈雷雨〉人物談》,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從切身感受的生活經驗出發,讨論了《雷雨》中各個人物的所作所為及其心态,似乎蘩漪、四鳳等人都不是虛拟的藝術形象,而是住在隔壁每日照面的熟人。曹禺筆下的這些形象本來就生動鮮活,評論進一步強化了這種現實感,所以論述分析投入而且動情,但又不缺乏理智,屬于典型的鑒賞型或感受型的文學批評。對于嘗試批評操作的初學者來說,本書的批評方式和叙述方式,都可以借鑒或仿效。


《抒情的境界》(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之一),三聯書店,1992

《意象的流變》(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之二),三聯書店,1992

台灣學者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的兩本著作,作者雖有多人,但是兩本書都有自己的中心議題:第一本讨論古典文學的若幹主題,第二本讨論古典文學的曆史流變;關注語言形式在其中的作用是兩本書共有的視角。從這裡可以看出台灣學者試圖借鑒現代西方批評方法重新闡釋古典文學的嘗試,其思路、方法和風格都與大陸的文學研究不大一樣,這些都有益于開闊我們的眼界,了解用新方法從事文學研究的特色和潛力。此書原本就是作為非學術性的讀物寫給一般讀者看的,因此文字流暢明白,分析和讨論都不脫離具體的文學現象,具有相當的可讀性。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

研究武俠小說的專著。這個話題本身就有吸引力,再加上文字和論述的平實,相信不少人會有興趣。作為一本讨論武俠小說的著作,本書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作者讀出了和說出了武俠小說的“門道”,将它與中國傳統文化和文人聯系起來考察,遠非那些說是研究武俠小說,其實隻會看熱鬧的文本可比。本書作者的思路與方法,以及對資料的爬梳和運用,對同學們了解和學習怎樣從一個大衆化的熱門話題,進入學術性的研究境界,很有幫助。


錢理群:《1948:天地玄黃》,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本書是謝冕主編的“百年中國文學總系”中的一種。這套書仿效曆史學家、美籍華人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中華書局,1982年)的寫法,從中國文學的百年曆程中選出12個年頭作為典型對象,以“大文化”、“大文學”的視野,來把握一個時期的文學精神和基本特征,以這種方式來寫文學史,别具一格。本書作者選了1948年這個“點”,按歲月的推移,叙述了中國文學家們的生活、工作、心态、交往。但是就在這貌似分散的、片斷的甚至毫無關系的種種活動中,人們感受到了潛流于平凡日子裡的曆史巨變的脈搏。作者更将他對曆史的反思和感受,融于叙述之中。所以,通過本書的叙述,讀者可以獲得關于文學與社會、文學與個人、文學與曆史等問題的感性體認,這是純理論分析無法提供的。


丹納:《藝術哲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口語化的叙述語言,生動且有文采。作者是19世紀法國著名的文學批評家,譯者傅雷是著名的翻譯家,名著名譯,為本書增添了不少色彩。作者以大量的藝術史事實來論證自己的理論觀點,不像常見的一般的理論著作那樣,從概念到概念,通過推理下結論。由此帶來了本書的另一個特點:可以豐富讀者的藝術史知識。這本書的另一個特點是,可以讓人們看到19世紀的社會曆史研究方法,它與我們所熟悉的社會曆史批評有很大的區别。


布魯克斯、潘·華倫:《小說鑒賞》(上、下冊),中國青年出版社,1986

美國大學教學用的一本小說選集。它的特殊之處在于,所選小說是按照理論研究的概念或範疇來分類的。全書分為“小說的意圖和要素”、“情節”、“人物性格”、“主題”和“小說與人生經驗”等7個章節,每個題目下選若幹篇小說,每篇小說後還有一段不長的讨論,具體分析每章的論題在這篇小說裡是怎樣體現的,有何特色或者不足。于是,抽象、枯燥的理論概念便通過小說的具體叙述,化為容易理解的感性對象了。


戴維·洛奇:《小說的藝術》,作家出版社,1998

與《小說鑒賞》的寫法很相似,但是在處理上更醒目,像一本特殊的“小說術語詞典”。作者選了50個研究小說常用的術語,也可以說是50種與小說寫作相關的技巧,如“開頭”、“懸念”、“視點”、“象征手法”、“巧合”等等,然後在每個标題下選古今長短篇小說的一兩個片斷作為示範,再下來就是讨論、分析。與上本書一樣,作者也是借助具體作品來加深讀者對抽象理論的理解。不同的地方是,本書作者既是大名鼎鼎的小說家,又常常參與文學批評。雙重身分使他的小說與批評都寫的不同一般。就本書而言,作者對小說理論的闡釋,顯然與他的創作經驗有關,所以比職業批評家或專業研究者多了一些建立在“同情”經驗上的理解。


納博科夫:《文學講稿》,三聯書店,1991

因為小說《洛麗塔》,納博科夫成了世界知名的作家,其實他的《文學講稿》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傑作,這本書是以他的文學課講稿為基礎編成的。納博科夫讨論了7位作家的小說,這些作品都是西方文學史上的經典。講稿從文本出發,從分析作品的語言、結構、文體等特點入手,突出了作品的藝術性,讨論作品在藝術上成功的原因。如果能夠一邊讀納博科夫的講稿,一邊讀他所分析的小說,相信收獲會更大。

順便提一下,顯然是受納博科夫《文學講稿》的啟發,中國當代作家王安憶也出了一本類似的書:《心靈世界──王安憶小說講稿》(複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同樣是通過具體的文學作品來講小說理論,隻是她涉及的作品不僅有世界名著,而且還有中國的作品,如《紅樓夢》和當代作家張承志的《心靈史》、張炜的《九月寓言》等。這本書也值得一讀,如果把它和納博科夫的《文學講稿》放在一起比較着讀的話,會更有意思。


上一條:講座 | 文以足言,行之而遠 下一條:好的文科教什麼?(轉摘)

關閉

太阳集团城网址83138

©版權所有 太阳集团城网址83138(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ICP備案号:粵ICP備17051289号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荔湖街華商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