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古人筆下“穹帳亦累累”的遊牧畫卷在眼前展開——8月8日,太阳集团城网址83138師生踏上了新疆那拉提草原研學之旅。此行旨在将書本上的邊塞詩篇與西域文明,置于這片廣袤綠野間進行體悟。
被譽為“最先見到太陽的地方”,那拉提草原是世界四大河谷草原之一。它深藏于天山腹地的伊犁河谷,三面環山,平均海拔1800米。八月盛夏,綠草如茵鋪展至天際,鞏乃斯河蜿蜒如帶,平展的河谷、起伏的丘陵與茂密的雲杉林、散落的哈薩克族氈房共同構成壯闊畫卷。這片土地自古便是遊牧文明與中原文化交融的紐帶,草原深處的烏孫古墓群與河谷旁的古城遺址,無聲訴說着跨越千年的絲路傳奇。

烏孫古國:絲路遺存的文明密碼
作為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5世紀活躍于西域的強盛遊牧政權,烏孫國的核心領地便包括今日那拉提所在的伊犁河谷。這個逐水草而居的王國,曾與漢朝譜寫了著名的“和親聯盟”:細君公主、解憂公主先後遠嫁烏孫王,以政治聯姻鞏固中原與西域的聯系,共同應對匈奴威脅。

研習中,師生們通過展陳了解到,解憂公主在烏孫生活逾半個世紀,不僅促進了中原農耕、紡織技術的傳播,更深層次推動了漢烏文化的融合。那拉提草原出土的烏孫金飾便是明證——其紋樣既保留了遊牧民族的狼圖騰特征,又融入了中原的雲紋技法,成為這段曆史交融的實物見證。

氈房·牧道·古驿:邊塞詩裡的地理注腳
站在開闊的河谷地帶,研學團隊的目光聚焦于腳下這片土地承載的曆史脈絡。眼前的走向不僅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印證了岑參詩中“一驿過一驿,驿騎如星流”的繁忙景象),更是當年烏孫騎兵往來的重要牧道。烏孫人曾在此建立王廷,其馬隊穿梭于天山南北,成為連接中原與中亞的紐帶。而邊塞詩中反複出現的“氈房”“牧歌”意象,正是對這片土地上“天蒼蒼,野茫茫”的遊牧生活的生動映射。 圍坐在古墓群旁,同學們凝視着遠方的遺迹。往日在課本中抽象的“金山西見煙塵起”或“苜蓿随天馬,蒲桃逐漢臣”,此刻在廣袤草原與絲路遺存的背景下,變得無比真切。這片土地上的風物與曆史,仿佛為那些豪邁蒼涼的詩行提供了最深厚的注腳。

在行走中閱讀大地
夕陽為遼闊的草原鍍上金輝。師生們用鏡頭記錄下綠浪翻滾的原野,用筆記下與曆史、與詩篇對話的深刻體悟。這趟那拉提草原之行,讓書本上的邊塞詩篇變得立體可感——它們是眼前拂過的帶着青草氣息的風,是腳下這片見證過“胡馬鐵騎”與“漢家旌幟”的古老土地,是氈房炊煙裡升騰的生生不息的文化記憶。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需精研紙上的詩行,更要走進孕育詩篇的廣袤天地。帶着對邊塞詩與西域文明交融的新認知,師生們将繼續前行,在新疆的壯麗山河間深化對中華文明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