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塞詩裡的山河氣魄,總帶着令人震撼的力量。2025年8月6日,研學團隊站在廣袤天地間時,“大漠沙如雪”的蒼茫、“平沙莽莽黃入天”的壯闊便有了真切模樣。這份震撼,藏在安集海大峽谷的岩層褶皺裡,凝在獨庫公路博物館的舊物肌理中,也映在泥火山戈壁的落日餘晖間。太阳集团城网址83138師生循着自然與人文的脈絡,在這三處獨特景緻中,讓詩中意境與眼前風光相互映照,探尋邊塞詩與大地山河的深層聯結。

安集海大峽谷:在大地褶皺裡鋪展山河詩行
晨曦初透時,研學團隊已立于峽谷崖邊。紅褐色的岩層被流水蝕刻出層層溝壑,像大地攤開的巨卷,每一道褶皺裡都藏着時光的印記。舉目望去,遠處天地相接的線條筆直如刃,崖壁如刀削斧劈般勾勒出蒼勁輪廓,渾茫天地間,仿佛能聽見岩層與長風碰撞出的铿锵韻律。 師生們共同凝望着這片奇景,郭書記結合峽谷地貌,為大家解讀自然與人文交融的獨特視角。岩縫中倔強生長的駱駝刺,是貧瘠土地上的生命宣言;谷底蜿蜒的溪流,似銀帶纏繞在大地肌理間,與“平沙萬裡”的壯闊形成剛柔相濟的呼應。黃同學感悟道:“看着溝壑的走向,就像讀着一首立體的詩,這些都是大地用億萬年時光寫下的句子啊!”大家紛紛用鏡頭捕捉岩層在晨光中變幻的赭紅與金褐,那層層疊疊的色彩順着山勢鋪向天際,将“黃入天”的蒼茫意境,化作眼前可觸可感的山河長卷。

獨庫公路博物館:在舊物肌理中續接古今文脈
午後的陽光斜照進展廳,老照片裡築路者的身影與青年們在展牆相遇。玻璃櫃中,過去使用的鐵鍬、磨破袖口的棉衣與泛黃的信紙靜靜陳列:棉衣的棉絮從撕裂的布面探出頭,像凍土裡鑽出的草芽,布料上的油漬與風霜痕迹,藏着冰達坂上的寒與火;泛黃的紙張,似在訴說曾怎樣被收信人與親人之間的感情,裹住過當時所經曆的傷口與嚴寒。 師生們靜立展櫃前,指尖輕觸玻璃上那件舊棉衣的投影,仿佛能觸到歲月沉澱的溫度。當年築路者在近零下三十度的冰達坂作業時,這件棉衣便是他們抵禦嚴寒的第二層皮膚——磨薄的肘部泛着經年勞作的光,打補丁的肩頭凝着風雪侵蝕的痕,針腳裡藏着的風霜與堅韌,恰如“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千鈞重量,每一道磨痕都是刻在時光裡的詩行。那被寒風吹硬的布面,曾裹住多少“風刀霜劍嚴相逼”的夜晚;被體溫焐軟的棉絮,又藏着多少“路漫漫其修遠兮”的執着。這件舊衣無言,卻比任何辭章都更鮮活地诠釋着“要想富,先修路”的樸素真理,讓“通塞”二字在“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的蒼茫意境中,有了沉甸甸的詩性分量——原來每一條貫通山河的路,都是用血汗寫就的史詩。

泥火山觀日落:于戈壁餘晖中聽大地詩聲
傍晚的風卷着戈壁的沙粒,衆人踏着碎石登上泥火山觀景台。當夕陽為火山口鍍上熔金般的光澤,紅褐色的泥漿在山口緩緩翻湧,與遠處連綿的戈壁連成一片蒼茫。落日的餘晖漫過起伏的地勢,将每一粒砂石都染成暖紅,像岑參筆下 “平沙莽莽黃入天”的意境被輕輕鋪展在眼前。 當落日沉潛時,泥漿微響與風過戈壁的輕吟交織,羅老師望着眼前的蒼茫景象,忽然吟誦起“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的詩句,她笑着和同學們分享道:“你們看這天地相接處的渾茫,與詩裡天山明月升起時的壯闊何等相似啊!此刻雖無明月,可這落日熔金、戈壁綿延的氣象,不正是‘蒼茫’二字最生動的注腳?大自然從不會吝啬筆墨,無論是白日的雄渾還是月夜的遼遠,都藏着讓人心折的生機——這便是詩與大地的默契,無需多言,卻早已刻進骨裡。”夕陽漸沉入地平線,餘晖将衆人的身影拉得很長,羅老師吟誦的詩句餘韻漫過火山口,與戈壁的晚風相融,成了此刻最動人的“邊塞回響”。

當暮色為泥火山披上夜的紗幔,山下城市的車燈如流螢亮起,恍惚間,古往今來的行者身影在此重疊。這不僅是交通轍痕的新舊交替,更是中華民族“踏平坎坷成大道”的精神詩行,在歲月長河中不斷鋪展。我們愈發清晰地感知到,新疆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一部厚重的史詩,我們腳下的“詩行之路”,既是對前人開拓精神的回望,更是用奮鬥筆墨續寫的時代華章——讓共同的信念在山河間流轉,讓複興的願景在詩與遠方的交彙處,綻放出更熾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