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亭榭佳人去,金稻猶語故人言
7月20日文學系衣帶一“江”隊一早辭别了江門蓬江區,經過接近兩小時的車程,來到了世界文化遺産開平碉樓最集中的地方,開平塘口鎮進行調研。

首先,我們來到了具備豐富而強烈僑鄉特質的文化保育聖地——倉東村。進入村中後,我們與倉東村計劃的負責人譚金花老師進行了交流。從與老師的談話中,我們了解到了何為文化保育以及倉東模式。倉東模式,即華僑出資,本土大學和村民提供知識與技術支持來修複建築和後續管理。而倉東模式也是我們本次調研的重要參考案例之一。
接着,我們到了塘口自力村,該村有63戶,175人,華僑、港澳同胞248人。進入自力村之後,我們參觀了銘石樓等碉樓建築。碉樓建築中有仿羅馬愛奧立克的廊柱、有四角懸挑的“燕子窩”、還有巴洛克風格的山花等,加上中式的六角攢尖涼亭,綠色琉璃瓦頂與拱劵等,無不體現了碉樓主人當年對傳統文化的堅守和對西方生活的追求。通過參觀,使我們領悟到了近代華僑落葉歸根和回報家國的思想,這種思想在當今“一帶一路”的政策下仍然适用,通過“一帶一路”,使華僑有更多的途徑回報祖國,同時這種思想對我們當代學生今後工作都有重要的作用。



在從自力村返回的途中,我們路過了西岐村田邊,我們隊員看着辛苦耕作的農民,都表示要下田幫忙,體驗農忙生活。雖然這次農作的體驗與本次的調研工作無關,但是通過這次體驗,使我們更加懂得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至此,我們文學系衣帶一“江”隊江門行第三天的行程順利結束,希望明天在赤坎調研,能有更美好的遇見!

文 | 衣帶一“江”隊
圖 | 阿Biang 周绮蘭 馮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