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資源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院資源 -> 正文

世紀的困惑——中西哲學對“本體”問題之思考

2014年10月31日  

作者:葉秀山 文章來源:學術中國


20世紀即将結束,當人們回顧這一個世紀的哲學情形時,不免深深感到人們并未擺脫物自體本體的困惑和萦繞。

  不錯,人們以為早已告别了“物自體,黑格爾的思辨哲學體系似乎早将康德的物自體”“消化掉了:本質通過現象”“顯現出來,于是有現象學”——“顯現學現象學到了現在,胡塞爾揚棄了黑格爾的辯證的曆史的”“過程,把本質現象統一,看作是直接的,無需任何外在的符号的介入,本質直接地顯現出來,這才是理念消解辯證的、曆史的過程,也就是消解”“本質現象的界限,理念不是,一個思辨概念,而是一種生活(生命)體驗;當胡塞爾把一切經驗的、科學的知識括出去時,留下的才是最純粹的、最嚴格意義上的事物”——“回事物本身竟然是現代現象學奠基人胡塞爾的口号,意味着現代現象學要顯現的,和黑格爾一樣,仍是那個本質本體物自體現象學”——“顯現學并不止于表象,恰恰相反,它是對表象的一種揚棄,從本質顯現來說,現象學正是本質論本體論

  于是,從胡塞爾的現象學到海德格爾的“基本本體(存在)論的過渡就是比較容易的事,因為胡塞爾本也不是停留在現象”——“表象上,恰恰相反,他考慮的是把表象”“括出去以後留下的事物本身的事。

  當然,海德格爾不同于胡塞爾,他所理解的“事物本身不是理念,而是存在。從理念的眼光看,表象世界——經驗世界、現實世界總有點那麼不對頭,它本不該是這樣,而是那樣……,所以理念的世界,是一個應該的世界,是一個理想的世界,這一思路,是由康德開始,或更早從柏拉圖開始到胡塞爾是一緻的;存在論(本體論)的思路則不同,它看出來的世界,是一個存在、本體的世界,即在萬千表象經驗世界的後面——或上面……,有一個更深層、更純粹的世界那裡。這就是諸存在者存在的區分,是由亞裡士多德開始了的思路。理念論存在論都對表象”——“經驗世界取否定态度,但理念論本質思想”——“理想裡,是為思想體,我們通常所謂本體noumena),就是這個意思;但對存在論來說,本質不在思想裡,它是比表象更真實的實在,是實體*682???sub-stance)。從這個意義來看,理念論強調主體性,常對世界存在論則強調客體性(不一定是對象性),常對世界

  所以“現象學不光講現象,而恰恰是要講本質;并不是要抛棄本體,而恰恰是要抓住”“本體,這樣,它的口号才能是回到事物本身

  人為什麼會不滿足于“表象”——“經驗世界?也就是問人為什麼不滿足于單純的衣、食、住、行,而總覺得還有更深一層的意義”“?人不是無緣無故地提出物自身本體的問題,這個問題的提出,是有理路(由),有根據的。

  康德說,我們的科學——經驗知識,一方面來自感覺,由感官接受來的外來信息後被稱作感覺材料sense-data),另一方面有先于感覺的邏輯結構形式,這樣綜合起來,我們對現象界,就能把握住它們的規律。不過在這個領域裡我們隻是逆來順受,并談不到有物自體的問題。好在人不僅僅是一個科學家(認知者),而且還是一個實踐家(行動者)。人為什麼會行動?人之所以要做事,說明了原有的并不合我的,人的實踐,蘊含了一個對原有現實否定意思在内。實踐根據的是應該的原則。根據這個原則,我們可以說,這本不該這樣,于是我要改造它,使之成為那樣應該的原則,意味着有不同于這樣那樣(另一個)”“在(思想裡)。這另一個(那樣)的,就成了應該本該,于是本來”“就和已經這樣了的相區别開來,在應該本該理想命令中,本體本來該的事物自體的問題就已蘊含在内,聰明人、有哲學頭腦的人就會感到這個問題的存在,而有哲學訓練的人就會由此提出一種學說和理論來研讨這個問題。康德就是這樣的哲學家。

  當然,康德講的是一個“原則,而無關乎具體的這樣那樣的事物,但這樣不能限定”“那樣實踐行動應該的領域裡是非常明顯的。就原則來講,現存世界的一切的這樣,都限制不了應該,因而,事實上,應該理想上的那個那樣,同樣也是不受限制的,因而是不确定的。沒有任何的理想藍圖是十全十美的,因而人類永遠有權(有理由)行動實踐,人永遠有改造”“這個”“世界的權利。

  “理念論同時顯示這樣一個道理:事物本不像我們感受的那樣,所以,恰恰是物自身保證了我們自由”“行動的權利。如果世界隻是像表象”“顯示的那樣,則人的一切行動都隻有必然環節的意義,而無自由道德的意義。物自身本體本質問題的提出,是人的自由覺悟的表現,海德格爾把這個問題(不同于存在者存在問題)的提出,叫做一件大事Ereignis)。

  很多人并不意識到“本質本體問題的存在,有些人一輩子也不會提這個問題;然而絕大多數人總會或深或淺地感受到這個問題,說明這個問題确實客觀存在。無論憤世嫉俗、揭竿而起,或是消極遁世、浮生如雲,或是滄海桑田、世态炎涼,或是金榜題名、衣錦榮歸…….所有一切人生之榮辱窮通,無不揭示出一個大于、強于表象一經驗世界的本體世界之存在。這是表象一經驗世界的另一面,是古代希臘人說的反宇宙,是一個他者

  這個“他者,不依我的意志為轉移,不是經驗科學的對象,不能成為知識,不能為他者大于、強于

  “有時限的。古代希臘人堅信,會死者有許多的特性,譬如會說話,會思想……,但最要緊的特性是會死者。海德格爾告訴我們,一旦人有了這個的覺悟,就成了“Dasein”“Dasein”使“sein”“起來,也就是說,使“sein”這個問題明白地提了出來。并不是說,從此人就能夠把握“sein”,構成一套學問,形成一套科學體系,來教導别人“sein是個什麼sein、本體、本質、物自身不是經驗科學的對象,早已為康德所揭示,而海德格爾所提出的,乃是這個問題之所以提出的另一個理路(理由、根據):Dasein使sein“隻有把自己看作Dasein,有了Dasein的覺悟(發現),就會确認:一個世界”“那裡,或者說,有一個本體sein那裡,本體即是,即是Ding)本身。Dasein是受限制的,而sein不受限制,但又并非抽象的,相反它是實實在在的,是真(理)Wahrheit)。

  對于“抽象abstract)的理論、公式、公理,人們隻要學習就行,但對于實實在在的真(理),人們隻能服從。sein支配着“Dasein”seinDasein命運Dasein命運掌握在作為他者sein手裡。

  于是,列維納說,“他者不是日月山川,而首先是”“他人大于、強于,掌握命運的不是天地,而是他人,所以他從海德格爾的思路出發,但得出不同的結論:倫理學早于本體論(存在論ontology),因而倫理正是原物理學(形而上學,meta-physics)。

  西方的哲學從理論的深層次上回到了“倫理學自然就是我們中國人很願意看到的,盡管列維納本人不願意承認這種向東方哲學的靠攏,而認為他的學說能在柏拉圖那裡找到淵源,無求于東方。

  其實,東方的思想,中因的傳統思想,也并不限于“倫理學。它的思路,要比柏拉圖、康德的理念論更為寬闊些,或許也沒有存在論理念論那樣尖銳的對立,但中國的哲學思路,同樣是形而上的。

  我們漢語用“形而上來譯希臘的“metaphysics”是非常确切的。希臘文“meta”或為,或為元(原)或如海德格爾所釋,為超越,是指一種與“physics”,的關系。希臘文這個字或譯自然,或譯生長,在我們中國人看來,大概就是世上(間)萬事萬物,而所謂世上(問),也就是地上,是”“的。就中國古代傳統來說,凡屬地的都為,是完成了的,完形了的,成形了的;而不成形的東西,或未成形的東西則隻是”——“是在

  上的,“天薔象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在古代,是有區别的。氣象,如風聲鶴唳行雲流水上,而也是上下來的,不受限制的,猶如希臘古代的???。


  “不能提供具體的知識,因為它不成形未成形;但卻為人提供消息message),預示地上事物如何變化,它是解釋學Hermenutic)研究的課題。在古人看來,支配天垂象,在這個意義上,是一種象征氣象氣侯征候,有所預示,但不是确定的,不可命名的。”“無名,因為它無形無形不等于空無,不是絕對的無,而隻是說,不成形未成形,實是未了的,确定的,可以命名的。山雨欲來風滿樓,是一種征候,所以并不能光靠視覺視覺性的,可以清清楚楚地到,當然也可以摸到、感到,不僅要靠視覺,而且要靠(思),所以不僅僅是感覺,而且要心思、去領會它。光是”“,是沒有意義的,所以不能光是被動地(passive接受accepting, reception),而且要主動地(active)去領會會合迎接meet),是一種,所以對,不能是感受,而是感應,這或許就是漢朝人講天人感應的原因。感應得來的不是科學知識,把它當成了科學,就成了僞科學

  但是關于“感應,是形而上的,亦即在的,是對的一種領會理解形而上學乃是一種象學,而不是形學氣象征候消息,所以也是氣象學征候學消息學(解釋學),而不是物理學自然學

  在這種“的指導下,即有此種哲學意識的人,不僅大千世界的形形色色,而且還要到在這形形色色後面上面氣候消息,從的東西,的東西,從現象”“本質本體物自體。一切的藝術作品,作為藝術來說,都是通過顯示(指示,zeigen, show discover……)那個本體性的,會欣賞的人要從焚高的鞋、齊白石的出它的意目”“出另其中萬千氣象就是古人出它的意思”“出那其中萬千氣象就是古人說的氣韻生動。不能做到這點就會是視而不見隻是感官的則是有心思”“心智的所以我們說見識”“不可分的才是才是

  “如此”“也是如此是感覺式的、感官式的,是心智式,的所以我們把連用,見聞就不僅是感覺的,也是心智。的所以才有與視而不見相應的聽而不聞之說。

  中國古代哲人告訴我們“大象無形”“大音稀聲”“相應相對。是感覺式的,則是心智式的。在古代不分,語言。這樣果然可以高于”“”“”“顯示一種意義消息語言一樣,在古人看來,一切大聲、小聲的,甚至無聲的(silence)都在什麼,都在向人們傾訴”“請求”“命令什麼,在向人們提供消息解釋學的話說都在傳達什麼,這些什麼,在古人思想中,就是天命天道。所以言說

  然而“也是(軌迹痕迹)在故而有迹象之說不是般經驗科學的學說不是多識鳥獸草木之名而是本體物自體向我們說些”“什麼迹象則既非圖(繪)畫painting)又非一般的文字圖四文字則可以是經驗科學的而迹象則在科學上、概念上是朦胧本體”“物自體原本是、是是個問題康德說的問題性概念”“河圖”“洛書被認為是古代傳授本體性知識的(天)書,它的不是圖畫,它的也不是般的文字,而正是此無形之像無聲之音(言)。這裡的圖畫不是模仿,這裡的文字,亦非記錄有聲之言,而是記錄了無聲之言,是無字書,是天書這此軌迹發出無聲之音在向我們訴說評判請求命令着些什麼在向我們傳授着”——“無形之音像”“無聲之音(言)。這樣象學”“音學合而為道口學

  “可以是的(白天)也可以是的(黑夜);但上的因其無而不是确定的,在這個意義上是不清楚的。所以我說海德格爾由-Dasein“出來的Sein是個的、的東西是一個大問題黑夜樣這點是列維納所着重揭示的,海德格爾本人在後來也特别說到”“合一關系。就中國傳統來看,在如果真的那樣,則不必為非常道無以名之,而要強名之曰’”。老子特别看出了一點,強調”“(不可言)性,似乎在在了”“樣。

  “(日)燭照地上一切,使它起來,成為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但自己隻顯現”“還有燭照不到的地方(處所)這個處所(之)。所以在古人看來,,亦天上,而地下。然而既,卻支配着命運

  “”“”“”“或是從上來的(上帝創造人),或是從下來的(地為母胎),或是(會)産生的,不論怎樣,都在中間,頭頂青天,足踏大地,為人在天地之間,耕耘勞作,立功、立言、立德,都是上承着,下禀着,但保持着它們的神聖性神秘性這種不可測性,正是那原始的本體激發劑。古人仰觀日月星辰,俯察山川大地,不禁升起意,亞裡士多德如此,孔子、老子亦複如是,中外古賢哲人概莫能外,所以康德,叔本華才說自然就有一種形而上的傾向。

  “本體物自身,合(言)其實都是同樣性質的,也好,也好,它都是不可限定不可測的,即不是經驗科學所能把握的,音(言)最終不能完全轉化為。無不确定,無又何能确定天何言哉?雨露滋潤着草木,何言哉?沃土生長着禾苗。凡可言說的,都能說清楚,故不(可)言說的(沉默的,silent)則不(可)清楚,這正是維特根斯坦的形而上學情結

  “上的、形形色色,當然是明明白白的,一時不清楚的,慢慢可以讓它清楚起來,一時無以名之的,可以按情形給它起個字,但上、下所隐藏的那個本體物自體,卻是原則上不會清楚明白的。不錯,之菁華,得(地)獨厚——“上帝之寵兒天之驕子,有神而明之的能力,但不能避免(躲避)黑暗用不着等到真的了才能體驗”“黑暗,那時已無感、無知、無識,體驗不出來了;然而日夜之交替,四時之輪轉,無不提示黑暗存在不可避免黑夜之中,如無半點星光,四周寂靜,則如同進入墳墓,大自然不給你提供任何信息,此時如果你是個失眠者,則可以親身到這種境界,這是一種混沌chaos)的境界,列維納以此來提示人們對seinil y a)的體驗,這是一般人都能體驗得到的。及至第二天清晨,陽光普照大地,則一切如;有哲學智慧者,不必患有失眠症,盡可安睡于夜晚,而可以在陽光普照下,天象天籁無形之象無聲之言(音),這在古人看來,即是”“

  無論西方人、東方人、中國人都是富有哲思的民族,中國人和西方人一樣,在很古的時候已經開發出這種對“本體物自身形而上的哲思,從體會的深刻程度來看,可能我們的祖先要勝于西方的古人;不過後來東西方的曆史發展不同,西方人依靠經驗科學的發達以及邏輯學的完善,由經驗科學到超越此種學科,而進入形而上學的哲思,并由此而運用邏輯推演的方法,使形而上學具有科學的形态,這是中國哲學後來發展所欠缺的。且不說哲學一形而上學作為科學一個超越形态在近現代所受到的批評及其自身确實存在的缺點,就學科體系之完善及思維之缜密來說,是中國哲學家理應向西方學者學習的地方,但在學習的同時,切莫要把我們傳統中那深入之處丢棄了。

  西方人在從“經驗”“上升超越本體本質時,善于用驗科學的方法,有分析,有綜合,有感覺材料,也有抽象概念;而中國傳統則往往是藝術式的,從一滴水”“”“大千世界(經驗之),從這個意義說,的确更具審美藝術的意味。不過中國的傳統往往更多地直接進人本體本質物自身超越形而上層次,在這方面,就不是審美藝術式的,既不是所謂具象的,當然也非抽象的。

  中國傳統對“本體本質物自身,這類問題的思考方式,就像它思考的對象(問題)本身一樣,不是經驗的概念和範疇所能限定的,因而無以名之,或強名之也可以,但不免以偏概全,需要用許多的話來闡釋。

  其實西方的哲學也遇到這個問題。哲學對“本體本質物自身思考,到底是一門什麼學問(學科、科學)?它和(經驗)科學宗教還有藝術有何種關系?可能水不會有最後的答案。

  學科的困惑,來自其思考“對象(問題、題目、課題)之困惑。本體本質物自體”……的困惑,是西方哲學的世紀困惑,而擴大開來看,又可能是我們人類的持久的困惑。


1996117

  于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原載《中國哲學史研究》1997年第1





上一條:人及其世界——“人詩意地存在着” 下一條:華商學院文學系新聞專業推薦閱讀書目

關閉

太阳集团城网址83138

©版權所有 太阳集团城网址83138(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ICP備案号:粵ICP備17051289号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荔湖街華商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