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曆程》
作者:李澤厚
成書時間:1981年
類别:美學
版本推薦: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書海領航
《美的曆程》是一部小書,篇幅不過十幾萬字。《美的曆程》又是一部大書,它考察了從遠古圖騰到明清繪畫。工藝達數千年華夏民族地藝術發展。讀之使人神馳千年,邀遊于曆史的長河中,不斷領略一個又一個時代的藝術精神,把捉到華夏民族美的足迹。本書夾叙夾議,見解精到,文字簡潔,明白曉暢。不僅專業研究者把它作為必不可少的參考書,而且一般的讀者讀來也會饒有興味。本書自8O年代初出版以來,風行一時,數次再版,并曾被列為青少年必讀書目,引導了一批又一批的讀者步入美的殿堂。總之,若想在短時間内大緻全面了解中國古代藝術,《美的曆程》是一部适合的讀物;若想得到美的熏陶,《美的曆程》更是一部很好的讀物。
這部書的作者是李澤厚。李澤厚(1930~),湖南長沙人,1954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此後長期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李澤厚年少成名,當他還是個二十幾歲的青年的時候,就參加了當時全國性的美學問題論戰,以其重實踐,尚“人化”的“客觀性與社全性相統一”的美學觀,脫穎而出,卓成一家、奠定了其在中國美學界的重要地位。進入新時期之後,他不斷拓展和深化其學術探索,在美學、哲學和思想史研究諸方面,疊出新作,多所創見,對于美學、哲學、文學和文化諸領域都産生了較大的影響,直接或間接地引發了新時期的美學、文學理論的更新與突破,其人其作已成為當代中國思想文化界引人矚目的現象之一。《美的曆程》即是其新時期的重要著作。
内容梗概
《美的曆程》全書共分十章,每一章評述一個重要時期的藝術風神或某一藝術門類的發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史著作,重點不在于具體藝術作品的細部賞析,而是以人類學本體論的美學觀把審美、藝術與整個曆史進程有機地聯系起來,點面結合,揭示出各種社會因素對于審美和藝術的作用和影響,對中國古典文藝的發展作出了概括的分析與說明。
作者認為,藝術趣味和審美理想的轉變;并非藝術本身所能決定,決定它們的歸根到底仍然是現實生活,故而考察一個時代的文藝,必先考察那個時代的社會經濟、政治情況。本書的每一章都大緻遵循着這一思想構架而展開。
這裡以第六章《佛陀世容》為例說明。本章論述佛教石窟藝術。作者把它分為(甲)魏、(乙)唐前期和(丙)唐後期、五代及宋三個時期和類型。從這三個時期的發展和演變中,可以明顯看出藝術是如何決定于社會狀況的。
從東漢滅亡到唐帝國建立,這中間的四百年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大動亂的時期。朝代屢換,戰亂頻仍,階級和民族的壓迫剝削殘酷而野蠻,常有暴虐殺戮,苦難無邊。現實世界毫無公平和合理可言,于是佛教走進了人們的心靈,人們在宗教中得到安慰,得以逃避現實世界。于是,相應的體現在石窟藝術上,如割肉喂鴿、舍身飼虎等悲慘的佛經故事成為壁畫的主要題材,這無疑是悲慘現實的藝術寫照;另外石窟佛身雕塑的造型特征卻是甯靜、高超、飄逸的,正是這與人世間的強烈反差,使得人們把絕望中的希望、美好的理想都寄托在它身上。此時的北魏雕塑,形成了中國雕塑藝術的理想美的高峰。這是第一時期。第二時期是唐前期,此時社會和平穩定,于是對佛國的想望和宗教的要求便有變化,在石窟中,則佛像有了更多人情味和親切感,而壁畫中先前那些殘酷悲慘的場景圖畫也消失了,代之以各種幻想出來的“極樂世界!’的佛國景象。這一時期的石窟藝術,被作者稱為“幸福存夢想,以引人入勝的虛幻頌歌”。第三時期起于中唐,當時經濟上較為發達,政治上科舉制度确立,世俗地主勢力大增,而中上層廣泛追求奢侈享受。中國封建社會開始走向它的後期。這一曆史變化到北宋完成。而這一切在敦煌壁畫中體現出來:現實生活的寫真逐漸在壁畫中占據重要位置,人世的生活戰勝了天國的信仰,藝術的形象超過了宗教的教義。而到了宋代,雕塑同樣迅異于魏、唐。它不是思辨的神(魏)或主宰的神(唐),而完全是世俗的神,即人的形象。這時的石窟藝術,其宗教意義已微乎其微了。石窟藝術這三個時期的演變,正昭示着藝術的發展與變更正與社會的發展與變更息息相關。
再如第七章《盛唐之音》。提起唐代的藝術,相信大多數人都會最先想到唐詩。唐詩正是盛唐藝術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國詩歌藝術的頂峰。那麼,它何以出現在這一時代呢?作者的分析給出了答案。唐代是中國古代最為輝煌的時代,帝國初始,在政治、财政、軍事上都非常強盛,對外開疆拓土,軍威四震,國内則是相對的安定和統一。一方面,南北文化交流融合,另一方面,中外貿易交通發達,同樣也帶來了異域的文化。這是空前的古今中外的大交流大融合。無所畏懼無所顧忌地引進和吸取,無所束縛無所留戀地創造和革新,打破框框,突破傳統,這就是當時的社會氛圍和思想基礎。在政治上,官階爵祿日益代替閥閱身分,成為唐代社會視為最高榮譽所在。先前的門閥士族被壓制,世俗地主階級的勢力在上升與擴大,科舉制度的确立,使得知識分子可由考試而做官,參與和掌握各級政權,突破了先前門閥世胄的壟斷,一條充滿希望前景的新道路在向他們開放。等待着他們去開拓。個人、民族、階級、國家都處于欣欣向榮的上升階段。就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孕育出了盛唐藝術,孕育出了唐詩。它蘊含着對有血有肉的人們現實的肯定和感受,幢憬和執着,滲透着具有青春活力的熱情和想象,即使是享樂、頹喪、憂郁、悲傷,也仍然閃灼着青春、自由和歡樂。初始,盧照鄰駱賓王使詩歌由宮廷走向生活,劉希夷張若虛又使之變而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王勃等初唐四傑繼而把《春江花月夜》式的少年空靈的感傷,化而為壯志滿懷求建功立業的具體歌唱;終于,陳子昂喊出“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盛唐之音自此而始。此後,邊塞詩、田園詩各擅勝場,前者豪邁勇敢,一往無前,後者優美甯靜,明朗健康。而李白,更以其狂放恣肆的氣魄,天縱神授的奇才,奏出了盛唐藝術的最強音。惟其有盛唐,才能有唐詩,有李白。
在本書中,作者以細密的考察論述了繪畫、雕塑、建築、文學、書法等藝術門類在各個時代的興起與演變。并在充足的個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練的語言指出了各個重要對代的藝術精神:
漢代文藝反映了事功、行動,魏晉風度、北朝雕塑表現了精神、思辨,唐詩宋詞、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懷、意緒,以小說戲曲為代表的明清文藝所描繪的則是世俗人情。
精彩篇章推薦
l. 第三章《先秦理性精神》講漢民族心理結構的形成及對後世藝術與審美思想的巨大影響。
2.第七章《盛唐之音》講盛唐藝術風神。
3.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講中國山水畫藝術的興起與演變。
精彩語言輯錄
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歎息,是無情世界的情。
具體的曆史充滿偶然,包括個人才能的偶然,從來不可能像理論邏輯那樣整齊。
千秋永在的自然山水高于轉瞬即逝的人世豪華,順應自然勝過人工造作,丘園泉石長久于院落苼歌……。(說禅宗)
北宋渾厚的、整體的、全景的山水,變而為南宋精巧的、詩意的、特寫的山水,前者以雄渾、遼闊、崇高勝,後者以秀麗、工緻、優美勝。兩美并侍,各領千秋。
心理結構是濃縮了的人類曆史文明、藝術作品則是打開了時代魂靈的心理學。
美作為感性與理性,形式與内容,真與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是人類曆史的偉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