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名詞淺釋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百度
【古風】
詩體名。即"古詩"、"古體詩"。李白有古風五十九首,明胡震亨謂其内容"非指言時事,即感傷己遭",中有不少名篇。
【古體詩】
亦稱"古詩"、"古風"。詩體名,和近體詩相對。産生較早。每篇句數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諸體。後世使用五、七言者較多。不求對仗,平仄和用韻也較自由。
【四言詩】
詩體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為主。是我國古代詩歌中最早形成的詩體。春秋以前的詩歌,如《詩經》,大都為四言。漢代以後,格調稍變。自南朝宋齊以後,作者漸少。
【五言詩】
詩體名。由五字句所構成的詩篇。起于漢代。魏晉以後,曆六朝隋唐,大為發展,成為古典詩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詩、五言律詩、五言絕句。
【六言詩】
詩體名。全篇每句六字。相傳始于西漢谷永,一說東方朔已有"六言",其詩均不傳今所見以漢末孔融的六言詩為最早。有古體近體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七言詩】
詩體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為主,當起于漢代民間歌謠。舊說則謂始于《柏梁台詩》,恐不可信。魏曹丕《燕歌行》,為現存較早的純粹七言詩。到了唐代,大為發展。有七言古詩、七言律詩、七言絕句。與五言詩同為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
【雜言詩】
詩體名。古體詩的一種,最初出于樂府。詩中句子字數長短間雜,無一定标準,僅一字,長句有達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間者為多。
【樂府】
本指古代音樂官署。"樂府"一名,始于西漢,惠帝時已有"樂府令"。至武帝始建立樂府,掌管朝會宴飨、道路遊行時所用的音樂,兼采民間詩歌和樂曲。樂府作為一種詩體,初指樂府官署所采集、創作的樂歌,後用以稱魏晉至唐代可以入樂的詩歌和後人仿效樂府古題的作品。宋元以後的詞、散曲和劇曲,因配合音樂,有時也稱樂府。
【歌行】
古代詩歌的一體。漢魏以下的樂府詩,題名為"歌"和"行"的頗多,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并無嚴格的區别。後遂有"歌行"一體。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行"是樂曲的意思,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司馬貞《索隐》。
【賦得】
凡摘取古人成句為題之詩,題首多冠以"賦得"二字。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賦得蘭澤多芳草》一詩。科舉時代之試帖詩,因詩題多取成句,故題前均冠以"賦得"二字。同樣也應用于應制之作及詩人集會分題。後遂将"賦得"實用為一種詩體,即景賦詩者亦往往以"賦得"為題
【聯句】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兩人或多人共作一詩,相聯成篇。傳始于漢武帝時《柏梁台詩》(疑系後人僞作)。初無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韻、兩句一韻乃至兩句以上者,依次而下。後來習用一人出上句,續者須對成一聯,再出上句,輪流相繼。舊時多用于上層飲宴及朋友間酬應,絕少佳作。
【集句】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截取前人一代、一家或數家的詩句,拼集而成一詩。現存最早的集句,為西晉傅鹹的《七經詩》。
【舊體詩、近體詩、今體詩】
都是指“格律詩”而言,主要分五絕、七絕、五律、七律、排律等。千萬不能将“今體詩”跟現在所說的“新詩”混為一談。
【排律】
詩體名。律詩的一種。就律詩定格加以鋪排延長,故名。每首至少十句,有多至百韻者。除首、末兩聯外,上下句都需對仗。也有隔句相對的,稱為"扇對"。
【絕句】
即"絕詩"。亦稱"截句"、"斷句"。詩體名。截、斷、絕均有短截義,因定格僅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為主,簡稱五絕、七絕。也有六言絕句。唐代通行者為近體,平仄和押韻都有一定的要求。有人說絕詩是截取律詩的一半而成。但在唐代律詩形成以前,已有絕句,雖亦押韻而平仄較自由,如《玉台新詠》中即有《古絕句》,後人即用"古絕句"以别于近體絕句。
【律詩】
詩體名。近體詩的一種。格律嚴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必須對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分五言、七言兩體,簡稱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則為排律。律詩中,凡兩句相配,稱為一"聯"。五律、七律的第一聯(一、二句)稱"首聯",第二聯(三、四句)稱"颔聯",第三聯(五、六句)稱"頸聯",第四聯(七、八句)稱"尾聯"。每聯的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
【應制詩】
封建時代臣僚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詩。唐以後大都為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律。内容多為歌功頌德,少數也陳述一些對皇帝的期望。
【試帖詩】
詩體名。也稱"賦得體"。起源于唐代,由"帖經"、"試帖"影響而産生,為科舉考試所采用。大都為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以古人詩句或成語為題,冠以"賦得"二字,并限韻腳,内容必須切題。清代限制尤嚴。
【古絕】
對不講平仄的古體絕句的通稱相對今體的絕句"律絕"而言。古絕多用拗句,可押平韻也可押仄韻。有些絕句用的是仄韻,但全詩用律句,或用律詩容許的變格和拗救。
【入律古風】
對使用近體詩平仄格式的古體詩的通稱。特點為:1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2換韻,且多為平仄韻交替;3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換韻,換韻後第一句入韻,全詩似多首"七絕"的組合。
【詩餘】
指“詞”而言,有長調、小令、慢、引等不同格式,用“詞牌”作為格式的标志。
【句式】
句式是指一句詩的節奏。參考【節奏】
【謀篇】
謀篇指詩詞的結構章法而言。對于詩,前人總結的經驗很多,但歸結起來一般不出“起”、“承”、“轉”、“合”四字。
【平仄】
“平仄”就是古人對聲調的區分,以今天的普通話來說,“平”就是第一聲(陰平)、第二聲(陽平),“仄”就是第三聲(上聲)、第四聲(去聲)。(原來平是指平聲,仄是指上去入三聲,但在普通話中,入聲已經消失了。)
【四聲】
即語調的平上去入,合稱四聲。
【平起與仄起】
平起指首句第一二字均為平聲,仄起指首句第一二字均為仄聲。這是近體詩平仄句式的構成之一種。具體請參照【平仄簡表】
【平起平收與仄起仄收】
構成近體詩的基本句型,即首尾的平仄相同,如平平仄仄平或 仄仄平平仄。具體請參照【平仄簡表】
【句腳仄起平收】
這是近體詩押韻的基本規則,即上句不押韻,仄聲收,下句押平聲韻。
【對句與鄰句】
律詩每一聯為兩句,同一聯的上句與下句稱為對句,上一聯的下句與下一聯的上句稱為鄰句。
【律聯】
第一二句為“首聯”,三四句為“颌聯”,五六句為“頸聯”,七八句為“尾聯”。
【粘對】
即是指在平仄上,鄰句相對,對句相粘。基本上也是遵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口訣。
【失對與失粘】
要檢查一首近體詩是否遵循粘對,一般看其偶數字和最後一字即可。如果對句不對,叫失對;如果鄰句不粘,叫失粘。失對和失粘都是近體詩的大忌。
【孤平】
除了韻腳,整句隻有一個平聲字,這叫“孤平”,是近體詩的大忌。但這是專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韻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隻有一個平聲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
【拗句】
救了孤平的句子,叫作拗句。
【拗救】
先用了拗(不合律),再救一下,合起來就叫拗救。如果我們在“一三五”這些可靈活處理的地方,該用平聲字而用了仄聲字(或該用仄聲字而用了平聲字),那麼往往就要在本句或對句适當的地方把仄聲字改用平聲字(或把平聲字改用仄聲字),以保持一聯之中平、仄數量的平衡。
【三平調】
在句尾連續出現了三個平聲,叫做“三平調”,這是古體詩專用的形式,做近體詩時必須盡量避免,而且無法補救。三平調有兩種情況:
1、五言的仄起平收句: 仄仄仄平平中,第三字如果用了平聲字,成了: 仄仄平平平,就犯了三平調。
2、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是第五字不能用平聲,否則也成了三平調。
【工對】
對仗的兩句詞性要相對,象這樣的對仗,叫做工對。
【借對】
有一些對仗,是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對,叫做借對。
【流水對】
一聯之中對仗的上下兩句,一般内容不同或相反。但有時上下句有相承關系,講的是同一件事,下句承接上句而來,兩句實際是一句,這稱為“流水對”。
【合掌】
一聯之中對仗的上下兩句,一般内容不同或相反。如果兩句完全同義或基本同義,叫作“合掌”,是作詩的大忌。
【詩韻】
指作詩所押的韻或所依據的韻書。隋時陸法言著《切韻》,共分206韻部,分部太細,不便押韻。唐初規定相近的韻可以同用。南宋時,平水人劉淵編《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把同用的韻合并為107韻,後人又減為106韻,并稱為平水韻,這便是沿用至今的詩韻。唐代實際所用的韻部,和平水韻所編大緻相同。
【葉韻】
一作"諧韻"、"協韻"。詩韻術語。謂有些韻字如讀本音,便與同詩其他韻腳不和,須改讀某音,以協調聲韻,故稱。南北朝有些學者按當時語音讀《詩經》,感到好多詩句韻不和諧,便将作品中某些字臨時改讀某音。明陳第始用語音演變的原理,認為所謂葉韻的音是古代本音,讀古音就能諧韻,不應随意改讀。
【押韻】
所謂押韻(也叫壓韻、葉韻),就是把相同韻部的字放在規定的位置上。
【韻部】
将相同韻母的字歸納到一類,這種類别即為韻部。同一韻部内的字都為同韻字。
【唱和】
亦作"唱酬"、"酬唱"。謂作詩與别人相酬和。大緻有以下幾種方式:1和詩,隻作詩酬和,不用被和詩原韻;2依韻,亦稱同韻,和詩與被和詩同屬一韻,但不必用其原字;3用韻,即用原詩韻的字而不必順其次序;4次序,亦稱步韻,即用其原韻原字,且先後次序都須相同。
【依韻】
即用與原詩同一韻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用韻】
使用原詩中的韻字,但不必依照其次序。
【次韻】
又稱步韻,即用原詩相同的韻字,且前後次序都必須相同,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方式。
【出韻】
古人寫詩多依官韻,而許多我們認為是同韻的字在官韻中被分别列入不同的韻部之中,如“冬”與“東”之類,如果在同一首詩中相押,即為出韻。
【重韻】
即同一個韻字在一首詩的韻腳裡重複出現,此乃大忌。
【通韻】
古體詩的押韻,可以把鄰近韻部的韻,比如一東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稱為通韻。
【換韻】
亦稱"轉韻"。詩韻術語。除律詩、絕句不得換韻外,古體詩尤其是長篇古體詩,換韻較自由,既不限平聲韻、仄聲韻,也不限于鄰韻。轉韻時往往在換韻那一聯的出句先轉,接着聯末韻腳跟着轉。
【窄韻】
一個韻部的字數很少,稱為窄韻、險韻。
【分韻】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指作詩時先規定若幹字為韻,各人分拈韻字,依韻作詩,叫做"分韻",一稱"賦韻"。古代詩人聯句時多用之,後來并不限于聯句。白居易《花樓望雪命宴賦詩》:"素壁聯題分韻句,紅爐巡飲暖寒杯。"
【分題】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若幹人相聚,分找題目以賦詩,稱分題,亦稱探題。大抵以各物為題,共賦一事。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古人分題,或各賦一物,如雲送某人分題得物也。"分題有時分韻,但不限制。
【進退格】
亦稱"進退韻"。詩韻術語。鄰韻通押特殊格式的一種。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有辘轳韻者,雙出雙入。有進退韻者,一進一退。"魏慶之《詩人玉屑》引《缃素雜記》說,唐代鄭谷與僧齊己、黃損等共定今體詩格雲:"凡詩用韻有數格:一曰葫蘆,一曰辘轳,一曰進退。"進退格是兩韻間押,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韻,第四、第八則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如"寒"、"删"或"魚"、"虞"等,一進一退,相間押韻,故稱。
【辘轳格】
亦稱"辘轳韻"。詩韻術語。與進退格同為用韻的一格。辘轳韻者,雙出雙入。即律詩第二、第四句用甲韻,第六、第八句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如先用"七虞",後用"六魚"等,雙出雙入,此起彼落,有似辘轳,故稱。
【葫蘆格】
亦稱"葫蘆韻"。詩韻術語。與進退格同為用韻的一格。葫蘆韻者,先二後四。如"東"、"冬"通押,先二韻"東",後四韻"冬"。先小後大,有似葫蘆,故稱。
【四言詩】
詩體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為主。是我國古代詩歌中最早形成的詩體,盛行于春秋以前。它集中地保存在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部集《詩經》之中。東漢以後,五七言詩興起,此詩體漸趨衰落,唐以後四言詩則少見。
【騷體】
即楚辭體,詩體名。起于戰國時楚國,以屈原的《離騷》為代表作。此類作品突破了四言定格,句式長短參差,形式比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語勢,文采絢麗,語言優美,抒情成份較濃,富于浪漫氣息。後世把這種形式的詩歌稱之為騷體。
【樂府】
詩體名。樂府原是音樂官署,漢武帝(劉徹)時始建,掌管朝會遊行所用的音樂,兼采民間詩歌和樂曲。後來把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所采集、創作的樂歌,稱之為樂府詩,簡稱樂府。魏晉及其以後的詩人模仿樂府古題的作品,雖不入樂,也稱為樂府或拟樂府。宋元以後的詞、曲,因為是入樂的,有時也稱為樂府。
【古樂府】
指漢、魏、晉、南北朝的樂府詩。後代摹仿其體制的作品,有時也稱古樂府。
【歌行】
古代詩歌的一種。漢魏南北朝樂府詩,題名為“歌”、“行”的頗多。漢代題用“行”者較多,如《隴西行》、《婦病行》等。南北朝題用“歌”者較多,如《子夜歌》、《琅琊王歌》等。文人拟樂府的作品,詩題也常标以“歌”、“行”。“歌”、“行”有時在詩題中連用,如漢樂府民歌有《怨歌行》,曹植有拟作的《怨歌行》。“歌”、“行”名稱雖不同,但并無嚴格的區别,當兩者連用時,則作為一種詩體名稱。歌行體的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句式可用五言、七言、雜言等多種。歌行體的詩,題目并不一定都标上“歌行”的字樣。
【古風】
詩體名,即“古體詩”、“古詩”。風,即詩歌的意思,是由《詩經》中的《國風》而引申出來的。唐代及其以後的詩人作古體詩,還有以“古風”作詩題名的,如唐李白有《古風》五十九首。
【古體詩】
亦稱“古詩”、“古風”。詩體名。與古體詩相對稱,産生較早。每首句數不拘,句式有三、四、五、六、七言和雜言等形式,後世使用五言、七言者較多。不講求對仗、平仄等格律,用韻比較自由。
【古詩】
1、古代的詩,如《文選》中收錄的《古詩十九首》,因不能确定作者和寫作年代,故稱古詩。2、古體詩的簡稱。參見“古體詩”。
【近體詩】
亦稱“今體詩”。詩體名。唐代形成的律詩和絕句的通稱,與古體詩相對而言。它的句數、字數、平仄和用韻等都有嚴格的規定。此名是唐人的說法,後人沿用。
【新體詩】
指南朝齊武帝永明時期所形成的詩體,又稱永明體。當時的詩歌創作,特别注重聲律對仗,同漢、魏、兩晉的詩歌比較,在形式上有了顯著的區别,因而稱之為新體詩。它是我國格律詩産生的開端。參見“永明體”條。
【格律詩】
詩歌的一種。形式有一定的規格,音韻有一定的規律,若有變化需按一定的規則。中國古典格律詩中常見的形式有五、七言絕句和律詩,詞、曲每調的字數、句式、押韻都有一定的規格,也可稱為格律詩。
【律詩】
詩體名,近體詩的一種。因格律嚴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初唐。每首八句、四韻或五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或押或不押,一般押平聲韻,不許換韻。中間第三句與第四句、第五句與第六句,一般必須對仗。每一句各字的平仄都有規定。分五言、七言兩體,簡稱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凡一首詩超過十句的,稱之為排律。
【排律】
詩體名,又名長律,近體詩的一種,是律詩定格的鋪排延長,故名。每首至少十句,多至二百句以上,句數必須偶數。除首、末兩聯外,上下句都需對仗。排律一般是五言,往往在題目上标明韻數,如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就是一千字。
【三韻律】
律詩的一種。每首六句,隔句押韻,共三個字押韻。如李白《送内尋廬山女道士李騰空》:“君尋騰空子,應到碧山家。水春雲母碓,風扣石榴花。若愛幽居好,相邀弄紫霞。”
【絕句】
即“絕詩”,亦稱“截句”、“斷句”,詩體名。截、斷、絕均有短截義。每首四句,或用平韻,或用仄韻。始于南朝齊梁新體詩,如《玉台新詠》即載有“古絕句”。唐代通行的為律絕,屬于近代體詩的一種,平仄和押韻都有規定。以五言、七言為主。亦有少量六言的,稱“六絕”,但未通行。
【五言詩】
詩體名。每句五字,有五古、五律、五絕、五排之别。起于漢代,魏晉至隋唐,大為發展,成為我國古典詩歌中的主要形式之一。舊時以《古詩十九首》和蘇武、李陵《河梁贈答》古體五言詩之始。
【六言詩】
詩體名。全篇每句六字。南朝梁任昉《文章緣起》稱西漢谷永有六言詩,《文選·左思〈詠史〉》李善注說西漢東方朔已有六言詩,其詩均不傳。今所見以漢末孔融的六言詩為最早。唐人也有偶然寫六言詩的,如王維的《田園樂七首》、顧祝的《過山農家》。有古體、今體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七言詩】
詩體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為主,有七古、七律、七絕等。舊說始于《詩》、《騷》,或說起于漢武帝《拍梁台詩》(見“柏梁體”)近人多以為起于漢魏,至六朝而趨于興盛,到了唐代,大為發展。它是我國古典詩歌中的主要形式之一。魏曹丕的《燕歌行》為現存較早的純粹七言詩。
【雜言詩】
詩體名。古體詩的一種,詩中句子長短不齊,無一定标準,短句僅一字,長句有長達十字以上,而以三、四、五、七字相間雜者為多,是一種較為自由的詩歌形式。《詩經》中已有雜言詩,漢樂府民歌中雜言詩較多,唐代及其以後的詩人也寫了不少雜言詩。
【五古】五言古詩的簡稱。
【七古】七言古詩的簡稱。
【五律】五言律詩的簡稱。
【七律】七言律詩的簡稱。
【五絕】五言絕句的簡稱。
【七絕】七言絕句的簡稱。
【離合詩】
雜體詩名。逐字相拆合以成文。漢魏六朝時即已有之。如漢末孔融有《離合作郡姓名字詩》:“漁父屈節,水潛匿方。與時進止,出奇施張。(上聯離“魚”字,下聯離“日”字,合為“魯”字。)呂公饑釣,合口渭旁。九域有聖,無土不王。(上聯離“口”字,下聯離“或”字,合為“國”字。)好是正直,女回于匡。海外有截,準逝鷹揚。(上聯離“子”字,下聯當離“乙”字,古文與今文不同,合為“孔”字)六翮不奮,羽儀未彰。蛇龍之蟄,俾也可忘。(上聯離“鬲”字,下聯離“蟲”字,合為“融”字。)玫璇隐耀,美玉韬光。(離“文”字。)無名無譽,放言深藏。按辔安行,誰謂路長。(上聯離“與”字,下聯離“才”字,合為“舉”字。)全詩離合共成“魯國孔融文舉”六字。見《古詩記》。
【回文詩】
即“迥文詩”,雜體詩名。一般指可以倒讀的詩篇。亦可反複回旋,得詩更多。相傳此體始于晉代傅鹹、溫峤,詩皆亡佚。現存以蘇蕙《璇玑圖》詩最為著名。
〔辘轳體〕雜體詩名。律體為八句五韻,作此體者須作五言或七言律詩五首,将第一首起韻的第一句全句,分别置于其他四首押韻的四個位置中,在第二首為第二句,第三首為第四句,第四首為第六句,第五首為末句,即第一首首句與第五首末句相同。五首的韻節如辘轳旋轉而下,故名。
【神智體】
雜體詩名。一種不把詩寫出來,而“以意寫圖,令人自悟”的詩。因能啟人神智,故名。據宋桑世昌《回文類聚》載:神宗熙甯年間,遼使至,以能詩自誇。帝命蘇轼為館伴,遼使以詩诘轼,轼日:“賦詩亦易事耳,觀詩難事耳。”于是作《晚眺》一詩,詩意為:“長亭短景無人畫,老人橫拖瘦竹筇,回首斷雲斜日暮,曲江倒蘸側山峰。”但蘇轼未寫出詩,而隻寫十二字,有長寫,有短寫,有橫寫,有側寫,有反寫,有倒寫。遼使看後,惶惑莫知所雲,聲言“自是不複言詩”。
【寶塔詩】
雜體詩名。原稱一字至七字詩。從一字句到七字句,逐句成韻,或疊兩句為一韻。唐張南史有此體六首,其中之一《雪》:“雪。花片,玉屑。結陰風,凝暮節,高嶺虛晶,平原廣潔。初從雲外飄,還向空中噎。千門萬戶皆靜,獸炭皮裘自熱。此時雙舞洛陽人,誰悟郢中歌斷絕。”後人有增至八字句或九字句者。因每句或兩句字數依次遞增,形如寶塔,故名。
【盤中詩】
雜體詩名。晉(一說漢)代蘇伯玉妻所作。詩中叙述蘇伯玉出使蜀地,久而不歸,其妻于長安作此詩以寄,訴思念之情,吐别離之苦。全詩一百六十八字,二十七韻,四十九句,寫在盤中,屈曲成文,寓婉轉纏綿之意。
【八音歌】
雜體詩名。全詩為五言十六句,從第一句起,每隔一句冠以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字。“金”“石”等字,代表中國古代八類樂器,稱為“八音”。此詩體因以為名。宋黃庭堅《山谷詩外集》中有此體,史容注引李淑《詩苑類格》雲:“陳沈炯為此體。”
【璇玑圖】
東晉十六國前秦女作家蘇蕙字若蘭所作的回文詩。據《晉書·列女傳》載:窦滔因罪被徙流沙,其妻蘇蕙織綿為《回文璇玑圖詩》寄滔。唐武則天《璇玑圖序》說:“五色相宣,縱橫八寸,題詩二百餘首,計八百餘言,縱橫反複,皆成章句。”宋元間僧起宗以意尋繹,得三、四、五、六、七言詩三千七百五十二首,分為七圖。明康萬民增立一圖,增讀其詩至四千二百零六首,合起宗所讀,共成七千九百五十八首詩。
【建除體】
雜體詩名。南朝宋代詩人鮑照有《建除詩》,共十二聯二十四句,每聯第一句開頭分别冠以建、除、滿、平、定、執、破、危、成、收、開、閉等字。(古代占蔔迷信者用“建”“除”等十二字與十二地支相配,除會以定日辰的吉兇,稱“建除十二辰”,簡稱“建除”。)後人遂稱此種詩為建除體。嚴羽《滄浪詩話·詩體》中列有“建除體”。
【藏頭詩】
一名藏頭格。雜體詩名。有三義:1、《冰川詩式》卷七:“藏頭格,首聯與中二聯六句皆具言所寓之景與情,而不言題意,至結聯方說題之意,是謂藏頭。”2、《詩體明辨》:藏頭詩,每句頭字皆藏于每句尾字也。”3、将所言之事分藏于詩句之首字,如《水浒傳》吳用題盧俊義宅中詩,即于四句首字中暗藏“盧俊義反”四字。
【遊仙詩】
以描述“仙境”來寄托作者思想懷抱的詩歌。《昭明文選》列“遊仙詩”為一類,選錄晉代詩人何劭及郭璞的作品,“遊仙詩”由此而得名。後世拟作者很多。至于借遊仙寫男女愛情之作,已失本意。
【無題詩】
以“無題”為題的詩。因詩中别有寄托,不便标明事題,即用“無題”名之。唐李商隐集中尤常見。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八:“唐人詩中有言無題者,率杯酒狎邪之語,以其不可指言,故謂之無題,非真無題也。”或以詩的起首二字為題,但詩題不能概括詩的内容,也屬“無題”一類。
【田園詩】
歌詠農村自然景物、田園生活的詩歌。古代對現實不滿,退居田園,通過對自然景物、田園生活的描寫,流露出不願同流合污的情緒。有的幻想回複到遠古純樸的生活中去,表現出消極避世的思想。東晉陶淵明被認為是我國古代最早的田園詩人,他對後世山水田園詩派的形成和發展,有着很大的影響。
【山水詩】
南朝宋初興起的一種詩體。其内容主要是描寫山水景物,真實地反映了山水中存在的自然美,并且通過自然景物的描寫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創造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最早寫作山水詩的名家是南朝宋詩人謝靈運,唐代孟浩然、王維、李白、杜甫等都寫了大量的山水詩,以後各代詩人也都熱衷山水詩的創作。山水詩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宮詞】
以宮廷生活為題材的詩歌。多為七言絕句。内容雖有反映被禁锢宮女的悲哀愁怨,但寫宮中瑣事之作為多。唐代詩人王昌齡等均有此類作品,至唐大曆中王建著宮詞百首,始以"宮詞"為題。曆代繼之而作的詩人很多。汲古閣有《十家宮詞》,收錄自王建至宋王珪等十家所作。清張海鵬輯《宮詞小纂》三卷,收錄明清人撰宮詞九種。
【竹枝詞】
又名竹枝,樂府《近代曲》名。本巴渝(今四川東部)一帶民歌,唐劉禹錫據以改創新詞,盛行于世。其形式為七言絕句。唐人所作多以寫旅人離思愁緒或兒女柔情。後人所作多歌詠風土人情。
【楊柳枝】
樂府《近代曲》名。本作《折楊柳》或《折柳枝》。唐教坊曲名《楊柳枝》。白居易依舊曲翻為新歌,作《楊柳枝二十韻》,題下自注:“《楊柳枝》洛下新聲也。洛之小妓有善歌之者,詞章音韻,聽可動人。”劉禹錫也作有《楊柳枝》十二首。其體制為七言四句,内容多以詠柳抒懷。又沿用為詞牌。敦煌曲子詞及《花間集》中,有于七言每句後各加三字或四五字句者,将添聲填為實字,亦稱《添聲楊柳枝》。
【帖子詞】
古代侍臣于節日獻給宮中的詩。宋代八節内宴,命翰林作詞,貼在閣中門壁上,稱帖子詞,也作貼子詞。多為五七言絕句,大多是粉飾太平,美化帝王後妃的作品。如歐陽修、司馬光等集中都有春帖子詞。
【試帖詩】
詩體名。也稱“賦得體”。唐以後科舉考試所采用,多為五、七言的六韻或八韻的排律,以古人詩句或成語為題,冠以“賦得”二字,并限定韻腳。平時文人亦有用此體來寫詩。以直接或間接歌頌皇帝功德為主要内容,并須切題。
【應制詩】
古代臣屬奉皇帝之命所作的詩。以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為主要内容,少數作品流露出對當時政治的期望。
【格律】
指詩文關于對仗、平仄、押韻等方面的格式和規律。詩歌的格律是構成藝術形式的一個重要特征,古典詩歌中的近體詩特别講究格律嚴整,因稱為格律詩。新詩雖也講格律的,但限制不嚴格。
【八病】
聲律術語。指詩歌聲律上的八種弊病。南朝梁代沈約等講究韻律,探讨詩文聲病,提出八病之說,即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後人對八病的解釋不盡相同。據《文鏡秘府論》所述:平頭指五言詩第一、第二字不得與第六、第七字相同(同平、上、去、入)。上尾指第五字不得與第十字同聲(連韻者可不論)。蜂腰指五言詩第二字不得與第五字同聲,言兩頭粗,中央細,有似蜂腰。鶴膝指第五字的不得與第十五字同聲,言兩頭細,中央粗,有似鶴膝。(近人從宋蔡寬夫說,以為五字中首尾皆濁音而中一字清者為蜂腰。首尾皆清音而中一字濁者為鶴膝。)大韻指五言詩如“新”為韻,上九字中不得更安“人”、“津”、“鄰”、“身”、“陳”、等字(即與韻相犯)。小韻指除韻以外而有疊相犯者(即九字之間互犯)。旁紐一名大紐,即五字句中有“月”字,不得更安“魚”、“元”、“阮”、“願”等與“月”字同聲紐字。正紐一名小紐,即以“壬”、“衽”、“任”、“人”、為一紐,五言一句中已有“壬”字,不更安“衽”、“任”、“人”字,緻犯四聲相紐之病。八病說原為研讨聲韻和諧變化,對律詩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其弊病在于刻意追求形式,雕琢繁瑣,反而束縛詩歌内容的表達。
【拗體】
律詩和絕句不依平仄常格而加以變換者,稱為拗體。兩聯不依常格的,稱拗句格。通首全拗的,稱為拗律。拗體詩多見于初盛唐。
【拗句格】
詩律術語。詳見“拗體”條。
【拗救】
詩律術語。在律體詩中,凡不符合平仄格式的字,稱為“拗”。凡“拗”須用“救”,如上句該平的用仄,下句該仄的則平。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一拗一救,協調平仄,使音節和諧,稱為拗救。拗救大緻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本句自救,即狐平拗救。律詩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因第一字用了仄聲、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字用了仄聲而“犯狐平”時,則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改用平聲字來補救。另一類是對句相救,有兩種情況。其一,大拗必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四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六字拗時,必須在對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個平聲字作為補救。其二,小拗可救,可不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三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五字拗時,可在對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個平聲字作為補救,也可以不救。本句自救和對句相救,往往同時并用。
【粘對】
詩律術語。近體詩調平仄,有粘、對的規則。粘,取粘連、粘附之義,指前一聯對句和後一聯出句的平仄必須相同相粘,即平粘平,仄粘仄。對,取相對之義,指同一聯内出句和對句的平仄完全相反對立,即平對仄,仄對平。粘對的标志,主要看五言第二、四字,七言第二、四、六字的平仄是否失誤。最關鍵的位置,是五言第二字,七言第二、四字平仄必須分明。
【失粘】
作舊體詩術語。指作律詩、絕句時平仄失誤,不相粘貼,即後聯出句與前聯對句的平仄不合粘的規定,緻使前後兩聯雷同。又據宋的陳鹄《耆舊續聞》,表啟之類的骈文,若平仄失調,有當時也叫失粘。參見“粘對”條。
【失對】
作舊體詩術語。指作律詩、絕句時,平仄失誤,即一聯之内上下句平仄不符合相反相對的規定。失對就造成上下句雷同。
【詩韻】
把同韻的字排列在一起,每韻定一字為韻目,作為押韻的依據。隋陸法言著《切韻》,共分二百零六個韻部,分部過細,不便押韻。唐初規定相鄰近的韻可以同用。南宋時,平水人劉淵編《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把同用的韻合并為一百零七個韻,後人又減為一百零六韻,并稱為平水韻,這便是沿用至今的詩韻。唐人實際所用的韻部和平水韻所編的大緻相同。
【雙聲疊韻】
音韻學術語。雙聲指兩個字的音節聲母相同,如珍珠、參差等。疊韻指兩個字的音節韻部相同,如窈窕、荒唐等。雙聲疊韻是古漢語中構成雙音節詞的重要構詞手段,用于詩歌,則增加語言的音樂美。
【押韻(壓韻)】
詩詞等韻文為使聲韻和諧,在句末用同韻的字,謂之押韻,也稱用隕。一般是隔句押韻,也有句句相押的。近體詩都把韻腳放在偶句上。詞和曲的押韻視不同詞調和曲調而定。
【韻腳】
指詩詞等韻文在句末或聯末押韻的字。
【寬韻】
詩韻術語。韻書中包含字數多的韻部,與“窄韻”相對而言。如平聲的東、支、先、陽、尤等韻,是寬韻。寫詩時,在寬韻中選擇腳字,餘地大,比較輕松。
【窄韻】
詩韻術語。韻書中包含字數少的韻部,如平聲的微、文、删、蒸、侵是窄韻,寫詩時,在窄韻中選擇腳字,餘地小,限制大。
【葉(xie)韻】
也稱協句。詩韻術語。今韻與古韻因古今音變不同,故以今韻讀古韻文,多不和諧。南北朝有些學者用當時語言讀《詩經》,對不和諧的句子中某些字,臨時改讀某音,稱葉韻。至宋人提出古韻通轉,不煩改字之說。朱熹作《楚辭集注》推用稍廣,其弊至于一字數讀,随處可葉。明陳第始用語音演變原理,認為所謂葉韻的音是古代本音,讀古音就能諧韻,不應随意改讀。清代對古音研究逐漸安定因素精确,葉韻之說随之廢除。
【通韻】
詩韻術語。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韻部可以相通,或其中一部分可以相通。作詩時通韻可以互押。如平水韻中的“一東”與“二冬”、“四支”與“五徵”、“十四寒”與“十五删”等可通押。古體詩通韻較寬,近體詩則受嚴格的限制。
【轉韻(換韻)】
指一首詩中押了兩個或更多的韻。在古典詩歌中,古體詩隔若幹句則可以轉換一韻,至押二韻或二韻以上者。唐以後的古體詩,有的一韻到底,也有的轉韻。近體詩不得轉韻。新詩用韻自由,不受限制。
【險韻】
詩韻術語。1、詩韻中包含字數極少的韻部。如平聲的江、佳、肴、鹹等韻,寫詩時從其中選擇韻腳字,餘地小,甚至有選不出的危險,故名。2、指詩句用艱僻字押韻,人覺其險,但能化艱僻為平妥,能造成奇特的效果。唐代韓愈喜用險韻,宋代蘇轼曾以“尖”“叉”二字為韻,舊時推為險韻中的名作。
【尖叉】
指稱善于用險韻作詩。宋蘇轼有《雪後書北台壁二首》,其一,末二句為:“試掃北台看馬耳,未随埋沒有雙尖。”其二,末二句為:“老病自嗟詩力退,寒吟《冰柱》憶劉叉。”用“尖”“叉”二字押韻,雖用險韻,而造語自然,平穩妥貼,為險韻之名作。後因以“尖叉”為善用險韻之代稱。
【首句用韻】
作舊體詩術語。近體詩是隔句用韻的,但首句入韻(押韻)或不入韻都可以。如唐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句不入韻,五言詩多如此。唐李白《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直北回。”首句入韻,七言詩多如此。
【失韻】
即出韻。指作詩詞押韻違反格律,使用非同韻部的字。多就近體詩而言。唐宋以來,律賦、骈文、诏令、表啟之類,上下句平仄不調,也叫失韻。
【進退韻】
亦稱進退格。律詩用韻的一格。進退韻是兩韻間押,即第二、第六句用與甲韻,第四、第八句則用與甲韻相通的乙韻。如“寒”、“删”二韻,或“虞”、“魚”二韻,一進一退,相同押韻,故名。
【辘轳韻】
亦稱辘轳格。律詩用韻的一格。辘轳韻是雙出雙入,即律詩第二,第四句用甲韻,第六、第八句用與甲韻相通的乙韻,如先用“七虞”,後用“六魚”,雙出雙入,有如辘轳,故名。
【葫蘆韻】
亦稱葫蘆格。為作詩用韻的一格。葫蘆韻是先二後四,如“東”“冬”通押,先二韻“東”,後四韻“冬”,先小後大,有如葫蘆,故名。
【和韻】
和詩一種方式,即比照原詩中的韻作詩,可分為三種情況:⑴用原韻,而與原作韻腳的字不同,稱依韻。⑵用原韻,也用原字,且韻腳字的先後次序都相同,稱次韻,亦稱步韻。⑶用原韻原字,而韻腳字的選後次序不同,稱用韻。
【次韻】
又稱步韻,和韻的一種。即和他人詩詞,用原作的韻和韻腳,且韻腳字的先後次序相同。始于唐代元稹與白居易的互相唱和。《舊唐書。元稹傳》自叙:“白居易雅能詩,就中愛驅駕文字,窮極聲韻或為千言,或五百言律詩,以相投寄,小生自審不能過之,往往細排舊韻,别創新辭,名為次韻相酬,蓋欲以難相挑。”至宋以後,尤為盛行。
【分韻】
又稱賦韻,舊時作詩的方法之一。數人相約賦詩,選定數字為韻,由各人分拈,并依所拈的韻,賦成詩句。古代詩人聯句時多用之,後人分韻并不限于聯句。
【賦韻】
即分韻,舊時作詩的方法之一。賦是給予或分配的意思。(參見“分韻”條)
【限韻】
指數人一起寫詩填詞時,限定一個韻,依韻成篇。限韻有兩種情況:⑴限韻不限字。⑵限韻也限字,即限定用某韻中的某幾個字。
【和詩】
指作詩與别人相互唱和,多用于詩人間的酬答,和詩有不限定和韻或限定和韻兩種方式。
【分題】
舊時作詩方法之一。詩人聚會,分找題目以賦詩,稱分題,亦稱探題。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謂:“有分題”。自注:“古人分題,或各賦一物,如雲送某人分題得某物也。或日探題。”分題有時也分韻,但不限制。
【口占】
指作詩的一種方式,不拟草稿,随口吟成。如随口吟成絕句或律詩一首,稱做“口占一絕”或“口占一律”。
【口号】
⑴古體詩的題名。表示作詩未似草稿,随口吟成,與“口占”相似。如南朝宋鮑照《還都口号》。唐李白、王維、杜甫等都有口号詩。⑵頌詩的一種。宋時皇帝每當春秋節日和皇帝的生日舉行宴會,樂工緻辭,然後獻詩一章,歌功頌德。這種詩稱做口号。見《宋史·樂志》。
【聯句】
寫詩的一種方式。兩人或數人共作的一詩時,人各一句或幾句,輾轉相繼而成篇,叫聯句。相傳漢武帝與群臣合作的《柏梁台詩》,為聯句之始,不可信。此作詩方式起于南朝,沿至唐代較風行。
【集句】
用前人一家或數家的詩句,拼集而成一詩的作詩方式。晉代傅鹹的《七經詩》為現存最早的集句詩。宋代集句之風,更為盛行,王安石亦工于此。明代傳奇中的下場詩也多為集句詩。
【賦得】
凡指定、限定的詩題,例在題目上加“賦得”二字。南朝時已有此作,如梁元帝有《賦得蘭澤多芳草》一詩。試貼詩、應制之作、詩人集會分題、即景賦詩者,亦都常在題首冠以“賦得”二字。
【首聯】
指律詩的第一、第二兩句。律詩共八句,每兩句為一聯,一首詩分成四聯,一、二句叫首聯,三、四句叫颔聯,五、六句叫頸聯,七、八句叫尾聯。首聯不必對仗。
【颔聯】
指律詩的第二聯(三、四兩句),必須對仗。參見“首聯”條。
【頸聯】
指律詩的第三聯(五、六兩句),必須對仗。參見“首聯”條。
【尾聯】
指律詩的第四聯(七、八兩句),不必對仗。參見“首聯”條。
【平仄】
聲律專名。古漢語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仄,指四聲中的上、去、入三聲。舊時詩詞歌賦及骈文中所用的字音,平聲與仄聲相互調節,使聲調和諧,謂之調平仄。
【一三五不論】
作近體詩時調平仄的通俗口訣。為“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略稱。指七言詩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必須依照格式,平仄相間,不能變動。由此類推,五言詩句則為一、三不論,二、四分明。這個口訣,簡單明快,便于記憶,但不全面、不準确,不能概括近體詩調平仄的複雜變化。
【三平調】
詩律術語。指詩句末尾連用三個平聲。此為作近體詩的大忌,而又是古體詩的典型特征。
【狐平】
詩律術語。律詩大忌。五律中“平平仄仄平”句型的第一字、七律中“仄仄平平仄平”句型的第三字,必須是平聲,否則就是“犯狐平”,也就是說,除了韻腳之外,隻餘一個平聲,是不許可的。倘若用了仄聲字,則要采取“拗救”的辦法。
【出句】
律詩、絕句都以兩句作為一聯,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
【對句】
見“出句”條。
【律句】
指按照平仄規律所寫的詩句。律詩、絕句都必須用律句,唐以後的古風,有的也有用律句。
【對仗】
詩律術語。辭賦、骈文、詩、詞中的對偶句。上下句詞語相對,句法結構一緻,稱對仗。“仗”,指儀仗,因古代儀仗多成對,故取比喻。對仗要求相同的詞類相對,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虛詞對虛詞等。一般還要求同類事物相對,如天文對天文,草木對草木。
【工對】
也稱嚴對。詩律術語。指工整的對仗。即兩句在詞性、詞類、句型等方面都分别整齊相對,甚至同一詞類中,還可能分若幹小類,也分别相對嚴整。
【寬對】
詩律術語。比工對放寬要求的對仗。即兩句在大的方面做到相對,其中的字詞,有的相對,有的不甚相對。如王維《使至塞上》:“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塞”、“天”相對,但“塞”為地理,“天”為天文,天文對地理,不為工整,但有近似之處,可以為對。
【借對】
亦稱假對。詩律術語。一個詞有兩個以上的意義,詩人在詩中用的甲義,同時又借用乙義或丙義,構成工對。如杜甫《曲江》詩中:“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尋常是平常的意思;又,古時八尺為尋,兩尋為常,借“尋常”對“七十”,是數詞對數詞。還有借字音的,如唐劉長卿《重别薛六》詩中:“寄身且喜滄海近,顧影無如白發何。”“蒼”,對“白”字,是也顔色詞。
【當句對】
詩律術語。在一句中自成對仗。如杜甫《白帝》詩中:“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戎馬”對“歸馬”後句“千家”對“百家”,句中自對。
【隔句對】
亦稱扇對。詩律術語。詩詞中不是相連的兩句對仗,而是隔句相對,第一句對第三句,第二句對第四句。如《詩經·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兩雪霏霏。”“昔我往矣”對“今我來思”,“楊柳依依”對“兩雪霏霏”。
【錯綜對】
詩律術語。亦稱犄角對、交股對。兩句相對,其中的字詞,不是依次相對,而是交錯相對。如唐李群玉《杜丞相宴中贈美人》詩中:“裙拖六幅湘江水,鬟聳巫山一段雲。”“六幅湘江”與“巫山一段”交錯為對。
【流水對】
詩律術語。凡對偶的上下兩句意思相貫串,其次序不能颠倒,下句是上句意思的延伸,似水順流而下,稱流水對,亦稱串對。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合掌】
詩病例的一種。指對仗中意義相同的現象。一聯中對仗出句和對句完全或基本同義,稱為合掌。此為作詩大忌。
【詩話】
⑴評論詩歌、詩人、詩派以及紀錄詩人議論、行事的著述,是我國古代詩歌評論的一種特有的形式。以“詩話”名篇者起于宋代歐陽修《六一詩話》,其後司馬光、張戒、楊萬裡、嚴羽等不下百餘家詩話相繼問世,元、明、清各代,亦頗多此作。傳世的詩話大部分被收入《曆代詩話》、《曆代詩話續編》、《清詩話》等。⑵古代說唱藝術的一種。其體制是韻文與散文相同使用,韻文多是通俗的七言詩贊。宋元間刊印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為現存最早的一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