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牌坊街,探源開元寺
7月17日是我們團隊三下鄉調研的第二天,按照計劃,我們到了位于潮州古城中南部的牌坊街,了解潮州古城的舊貌。
牌坊即“古時統治者提倡倫理道德,把城鄉間于節義、功德、科第突出成就者,将其‘嘉德懿行’,書貼坊上旌表,稱為‘表闾’,故牌坊具紀念作用。到明時改用石砌,加疊層樓,飾以花紋,二柱一門或四柱三門,唯嘉靖時建多柱多門長牌坊”。

牌坊:榜眼
潮州古城牌坊街,共有牌坊22座,其中“忠節坊”是現存最古老的牌坊,其餘牌坊均為2006年由市政府重建。

太山北鬥牌坊
牌坊街每一座牌坊都有它自己背後的故事,如“狀元坊”,是為表彰潮州明代狀元林大欽所立,“狀元坊”原在太平路鋪巷口。坊字兩面同。為四柱三間三樓石坊,柱前後置“雕日月卷象鼻格漿腿”的夾杆石,次間額枋上皆精雕細琢的麒麟、龍等祥瑞動物;定坊橫貫明、次間,這與其它牌坊不同,此正表示狀元為國家棟梁之意。上枋上以鬥拱承托樓面,鬥拱正中為一雙面镌刻行楷“恩榮”二字豎額的花肚,次間定枋上以鬥拱承托樓面,整座牌坊甚為雄偉壯觀。
随後,我們到了牌坊街附近的開元寺。

開元寺
開元寺,前身是荔峰寺,為曆朝祝福君主、宣講官府律令之所,唐開元二十六年,崇信佛教的唐玄宗下诏,以當時的年号“開元”為名,在全國十大州郡各建一座寺廟,作為“祝聖道場”。于是,潮州就在荔峰寺的基礎上改建為開元寺,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曆史,素有“百萬人家福地,三千世界叢林”之稱。

大雄寶殿
開元寺曆經宋、元、明、清,先後十次大規模修建,其建築格局大緻分為三部分:中軸為照牆、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玉佛樓。東側為客堂、地藏閣、齋堂、僧舍、不俗精舍、祖堂,西側為方丈室、觀音閣、慧業堂、僧舍、諸天閣.形成龐大的四合院式古建築群。其主要殿閣均為木石材料,憑木榫緊密銜接,用龍頭抖拱疊起支撐,層層向上散開,最多達十一層.承受殿頂的巨大壓力殿頂為四重檐、雙滴水,有鸱尾和雙龍奪寶裝飾,琉瓦彩甍丹牆.蔚為壯觀。

開元寺一角:度一切苦厄
我們團隊剛進入開元寺便被開元寺的木雕和嵌瓷所吸引,我們通過參觀,了解到了開元寺的木雕和嵌瓷的基本分布狀況和大體形制,使我們更加立體地認識到了這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産。

嵌瓷:屋脊仙鶴

嵌瓷:雙龍戲珠局部

嵌瓷:群花與獅子局部
這一天的調研我們收獲豐富,希望這些知識能運用到我們之後更深入的調研之中。

團隊合照
文/文學思“潮”社會實踐隊
圖/馮浩然、鄒莉清